查看原文
其他

因“论文致谢”走红的小伙,返乡支教了!他透露最新计划




编者按:泸定地震救人英雄甘宇在困境中坚定守望,台北三兄妹在寻根路上坚持着对故乡的信仰,以论文“致谢”走红回到大凉山支教的老师给孩子们送去了成长希望……他们追逐着光,也让正能量持续发光发亮。国庆假期,南都、N视频推出“向着光前行”系列人物回访,讲述多位新闻当事人勇毅前行并照亮更多人的故事。


10月1日晚,毕业论文“致谢”走红后返乡支教的四川凉山小伙苏正民,作为凉山538万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奋斗者代表,亮相央视《中国梦·祖国颂——2022国庆特别节目》。


今年24岁的苏正民生长于凉山州喜德县小山村,曾在国家助学政策和社会帮扶下,一路克服贫困走出大山考上大学。不久前,这段求学经历被他写入论文“致谢”,并在全网传播“刷屏”,令众人深受触动。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毕业后,他重返凉山成为一名支教老师。

此前报道↓↓

毕业论文“致谢”刷屏的凉山小伙,去这里了


国庆节期间,身在凉山州越西县第二中学支教的苏正民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今年恰逢凉山建州70周年,他和同事向学生们讲述国庆的来历和意义,共同朗诵《可爱的中国》(节选)为祖国母亲庆生。


未来完成学业后,他将回到凉山工作,“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扎根家乡,带着知识回到大山,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为学生讲述国庆来历和意义


9月30日,在越西县第二中学初一年级教室里,学生们簇拥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是苏正民和研究生支教团老师严宇飞在国庆前夕为学生们准备的特别一课——讲述国庆节日的来历和意义。



“今天坐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是国家的强大和发展,让我们拥有这样的条件。”


“好好学习,回报祖国!”听完老师的介绍,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新学期伊始,苏正民到越西县第二中学支教,成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老师。


今年的国庆节,苏正民在支教学校度过。老师、学生们为节日准备了歌舞表演,苏正民和研究生支教团老师林雨源则朗诵了散文《可爱的中国》(节选)。1935年,革命烈士方志敏英勇就义前,在狱中写下对中国未来的期许。末尾的几段话,苏正民记得真切——“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


“今天我们国家已经实现了方志敏烈士的愿望。”苏正民向南都记者感慨,每年迎国庆总能看到国家的发展变化,作为年轻一代既深感自豪又倍受鼓舞,“未来会更加认真刻苦地学习工作,希望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2020年11月,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今年恰逢凉山建州70周年,不久前,苏正民的学生们身着民族服装,在县城宽阔的大道上挥舞双手,录制珍贵的视频,见证凉山的巨变,为祖国母亲庆生。


10月1日国庆节当晚,苏正民也作为凉山538万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奋斗者代表,亮相央视《中国梦·祖国颂——2022国庆特别节目》。与凉山兄弟姐妹携手走上舞台时,他说,“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凉山,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到凉山,建设自己的家乡……乡村振兴的征途上,我们踔厉奋发”。



论文“致谢”走红后返乡支教


苏正民的家乡在凉山州喜德县小山村,幼时家里的房子“用树木做墙,铺一些稻草”,他“靠着山泉、野果跌跌撞撞地活了下来”。曾因家贫辍学的父亲,深知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毅然将三个孩子送进学校。


父亲“在砖厂烧砖”,母亲“打扫大街”,晚上两人还要种地。上初中后,苏正民的父亲积劳成疾意外离世,治疗时“欠下无数外债”,他和姐姐因此辍学。在国家低保、助学金政策,以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他得以重返学校读书。通过国家在少数民族连片贫困地区的预科招生计划,他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不久前,这段求学经历被他写入毕业论文“致谢”,并在全网传播“刷屏”,令众人深受触动。6000多字的“致谢”里提到了65名好心人,苏正民花了两晚在大学图书馆写完,“就是一种真情流露”。


苏正民。

“我是被光照亮的孩子,希望有一天,我也成为一束光,照亮别人。”今年夏天大学本科毕业后,苏正民加入研究生支教团,重返家乡成为一名支教老师。


在彝语里孩子们被叫作“阿依”,如今,凉山“阿依”精神面貌的变化,当地教育硬件设施的升级,令苏正民印象尤为深刻。8月29日第一堂课上,学生们积极地自我介绍,有人希望做职业电竞选手,有人想打篮球进入国家队。“他们现在知道了更多新的职业,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内向,还是比较乐观开朗。”


越西县第二中学九成学生来自彝族,汉语曾经是苏正民学习路上的难关。国家开展精准扶贫后,发起“一村一幼”“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家乡的村里修建起“村幼”,彝族孩子从小学习汉语。“当他们进入小学阶段后,就再也不会存在我们当年的问题,我带的初一的孩子,普通话讲得非常标准。”


苏正民乐于分享学习成长经历,希望与学生做朋友的他,也颇受孩子们的喜爱。每天午休和晚饭时间,总有学生到办公室找他,有时是询问课程问题,有时是讨教学习方法,也有人问“苏老师,我要怎么超过你?”苏正民欣慰不已,“他们现在起步比我好很多,只要肯努力一定能超过我。”


村里建起了“阿依公益书屋”


回到凉山一个多月,苏正民的生活忙碌充实,他珍惜回家的这段时光。


大学期间他曾开展“阿依助学计划”。“加入我们的月捐群,一天节约1块钱,一个月节约30块钱,少喝两杯奶茶,给凉山家庭困难的学生发奖助学金。”至今,月捐群里已有252人,共资助了100个孩子。


不过在苏正民看来,随着凉山摆脱贫困、国家助学体系健全,物质帮扶不再急需,精神帮扶却更为重要。今年初,他创办的首家“阿依公益书屋”在西昌落成,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是阅读的好地方。常来书屋的孩子们,父母大多在外务工,或是易地搬迁至此。“我们是为这样一群小孩,稍微去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有时,书屋还会开展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素质拓展课程,西昌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也会辅导孩子们的功课。苏正民的母亲也是志愿者,书屋的两三个大书架、十几张书桌板凳,是她从二手市场淘回的;爱心人士捐赠的书籍,是她从物流站一点点运回的;早上开门晚上打扫,也是她每日不停拾掇。志愿者有日常补贴,母亲分文未取,却乐在其中。苏正民说,“她说这个书屋里面,一本书也看不懂,一个字也看不懂,但是她知道读书和知识很重要。”


他记得,今年暑假有一位家长,从10公里外一路走一路问,特地把孩子送来书屋看书学习。“我母亲说做人永远不能忘本,你自己是怎么走出来的,现在身边有这样一群小孩,既然你稍微有这个能力,就不能不去帮助他们。”



未来趁着身在凉山苏正民计划再成立4间书屋,目前已有2间谈妥了地址,分别在西昌乡镇的学校和喜德县易地搬迁社区。除了书籍、桌椅等基础配套设施,他还在寻觅能长期在此服务的志愿者。


支教一年期满后,苏正民将返回学校读研,完成学业后最终还会回到凉山。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他只觉得平常。更多已扎根凉山的年轻老师令他心生感佩,“他们更值得被记录”。


苏正民说,正如他在论文“致谢”中所写的,“我至少要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扎根家乡,带着知识回到大山,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在这个地方做一点贡献,我心里面才能够稍微平衡一点。”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报道

“向着光前行”系列人物回访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陈燕

采写:南都记者 张林菲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 南方都市报(nddaily)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南都君特选(戳下方标题)即日起取消!佛山南海通告

深圳多区提醒!去过这些场所快报备

新疆道歉

太突然!著名病毒学家逝世
爸爸被认成爷爷!背后故事让人泪目……


 点赞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